您的位置: 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 业务信息 >> 平安常德 >> 网格管理 >> 详细内容

石门桥镇网格员“管得宽”:拆迁、综治、扶贫、环保……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8-12-19 16:01:04 【字体: 】

最近,家住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的张大爷用手机拍了一张家门口下水道井盖被损坏的照片,上传到所在片区网格微信群。第二天,存在安全隐患的井盖就被更换。这是石门桥镇“1 n”网格化工作机制快速反应的体现,也是网格化模式织密“民心网”的缩影。

去年以来,石门桥镇在全镇17个村(社区)创新推行“1 n”网格化工作机制,对各项工作实行全覆盖推进,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1”即一个村,“n”即每个村以1-3个村居民小组为单位设立n个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村居民小组长担任网格管理员。镇党政骨干每人联系一个村,担任联村领导,镇一般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网格,担任网格联络员。网格村支部书记领导下开展工作,所有工作任务都分解到各网格,由网格长负责指导,网格管理员具体落实,网格联络员检查验收。形成“联村领导掌全局、村干部负主责、机关干部联网格、村民组长抓具体”的工作体系,各个环节无缝对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无缝对接,推进项目建设

2017年7月,常德经开区全面打响项目征地拆迁 、控违拆违“百日会战”,落户石门桥镇的“金海钢构”项目,是“两拆”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工委、管委要求在两个月时间完成64户村民征地拆迁工作。

对于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农民来说,离开故土家园并非轻而易举,时间紧、任务重,征拆自然成了“天下第一难事”。

石门桥镇各村的联村干部和网格化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分解、了解村情、全面公开征拆信息、入户宣讲征拆政策……利用网格员的优势,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做通每一位征拆户的工作,赢得群众支持与理解。

家住邱家岗村的孙建华夫妇都是残障人士,夫妻二人自食其力,承包种植了3000多亩水稻。他们的房屋在此次征拆范围之内,房子拆掉后,用于生产的七八台机械设备无处安放,这对于孙建华夫妇来说非常头疼。

网格联络员,同时也是征拆办工作人员的贺德友了解情况后,通过多方寻访,为他们就近找了一个极其廉价的仓库存放这些设备,夫妻二人感动不已,安心地签订了征拆协议。

征拆工作期间,所有网格成员和征拆队工作人员一起,发挥“白加黑”“5 2”精神,从早上七点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日访农户、夜议难题,最后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00亩、64户的征拆任务,创下了“石门桥速度”。

 

夯实基础,创新综治维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是守护一方平安的基石。

今年5月,金海钢构项目在填土施工时遇到雨水冲刷,造成大量的泥土冲积到项目红线以外的农田里,伍家嘴村村民因此遭受损失,情绪激动。村里的网格员发现情况后,立即将现场拍照在网格微信群里汇报,镇政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与项目负责人和经开区征拆办、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商讨处理方案。短时间内问题得到了解决,将有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早地消除。

“放在以往,这样的事等群众自己投诉后再去层层上报,往往事情已经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了。”石门桥镇综治办主任,同时也是伍家嘴村网格联络员的刘德胜深有感触地说,有了网格后,很多工作都能通过预判提前处理,工作开展起来更顺利了。

目前,石门桥镇共划分103个网格,有网格长103名,网格联络员71名。“1 n”工作机制施行以来,通过镇、村、网格联动,全面落实综治维稳工作。2017年石门桥镇综治民调排名大幅上升,全年信访总量同比大幅下降,2017年荣获全市综治工作优秀单位、“无上访村(社区)”建设先进乡镇,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精准发力,助推扶贫攻坚

“和府私房菜招聘服务员1—2名,月薪2200元,月休两天,有意者电联”,这不是路边贴的招聘广告,而是记者在八斗湾村支部书记王阳武的手机上看到的。王阳武同时也是八斗湾村3、4组网格长,他告诉记者,全镇103个网格,每个网格都会建立一个专门的网格微信群,网格员会在群内宣传最新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帮农民销售农产品、发布招聘信息,居民之间也会在群里开展讨论。

今年四十多岁的熊光富是高家港村村民,因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所以一直赋闲在家。熊光富所在网格联络员在一次上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极力劝说他继续就业,并且主动对接湖南德源投资开发集团,为他找了一份门卫工作,每月多了几千元补贴家用,熊光富一家感动不已。

石门桥镇会定期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让全镇8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两种以上生产技术,再推荐他们去企业工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扶贫策略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由“输血有限”到“造血无限”的转变。

石门桥镇扶贫办主任朱光辉告诉记者,国家有很多好的扶贫政策,但村民们不了解,所以难以落实。网格化工作施行后,网格员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向他们宣传合作医疗、教育助学、危房改造、大病救助等扶贫政策,让每一个贫困户知晓,并且享受到各项扶贫政策的利好。

家住赵家桥的老陈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在一次网格员的入户宣传中,老陈了解到,原来现在上幼儿园也能享受补贴,每学期可补贴500元。“以前只知道九年义务教育,多亏了网格员宣传,又为我们老百姓省下了一笔钱。”

石门桥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有651户2228人。2018年,石门桥镇共完成危房改造59户,350人享受了健康扶贫医疗补助,229人享受了教育扶贫助学补助,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以前村民有什么事,会直接去找镇领导,网格化之后,村民有大小事,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网格员。原来村民不怎么和村干部来往,现在很多村民甚至会喊村干部去家里吃饭,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清除盲区,抓好环境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石门桥镇坚持不懈抓好美丽城镇建设,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感。

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禁烧,保护生态环境,石门桥镇干部群众齐上阵,严格按照“1 n”网格化管理体系,认真落实管理责任,每一寸土地都有人具体负责,确保各网格内不发生一起露天秸秆焚烧行为。

以前石门桥镇的环境卫生由经开区管辖,今年9月,环卫工作被划分到镇里直接管理。体制理顺后,农村环卫工作被细化分解到各个网格中,上至联村干部、下到每一名网格员,每天都在网格内开展自查自纠,主动寻找垃圾点,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懒、散、庸”现象,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李师傅是一名石油公司油罐车司机,长期驾车给全市各个加油站送油,因为工作需要,他跑遍了全市所有乡镇,他告诉记者,石门桥镇环境卫生的改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当被问到网格化工作机制施行后,村干部工作量会不会更大,负责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范国俊告诉记者,网格化后,看似每位干部要管的事变多了,但与此同时,他原来负责的工作也被分解到其他人手中了。他说:“农村环境卫生本来就是老大难问题,现在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点上的工作做好了,我们环卫线面上的工作就更容易做了。”

网格化管理,让每位工作人员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农村工作重心下移,信息来源更多,情况掌握更全面,消除了管理盲点,扩大了服务范围,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管理服务效率,有效避免了服务“盲区”和管理“真空”,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今在石门桥镇,无论大小问题,都能通过网格化管理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避免了很多矛盾和隐患。

谈起建立“1 n”网格化工作机制的初衷,石门桥镇党委书记金梦毫不讳言:“都是被问题给逼出来的。”以前的石门桥镇,虽然每个村都有两三个联村干部,但是基本都是挂名的,工作效率低下,村组织完全起不到该有的作用。2015年全市综治民调排名,石门桥镇位居全市末位。

“我们认识到,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是实的,不是虚的。只有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才能绘好村情图,记好民情账。”金梦说,网格化建立之初,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工作量很大,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网格化带来的实效大大超出了预期,很多隐患超前处理了,干部与群众感情增强了,村民都积极参与了,全镇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推进各项工作。

金梦感慨道:“现在石门桥镇的大多数工作都开展得很好,在经开区排名都在前列,石门桥镇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对‘1 n’工作机制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再过两三年,‘1 n’工作机制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转自《平安常德580》

分享到:
×
网站地图